十年:青岛大剧院铸就城市文化高地
2010-2020,至今正好十个年头。这期间青岛大剧院成为这个城市的精神高地、文化水塔;观众十年间逐渐从对大剧院硬件的赞叹转变为对大剧院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欣赏。
作为大剧院建设与运营主体的国信集团联手保利院线,为大剧院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融合发展、灵活创新之路,既做到了“高雅演出不高冷”,也在公益演出、艺术普及教育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青岛市委宣传部文艺处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岛大剧院这十年来已经成为青岛高端演出的首选之地,也是文化惠民理念的实践之地。
由国信集团承建的青岛大剧院2010年10月开门营业,它由德国剧院建筑设计师麦哈德·冯·格康主持设计,整体外观似两架白色钢琴,总造价13.5亿元,荣获了建筑最高奖“鲁班奖”,也荣获了“全国十大剧院”、“齐鲁十大文化地标”等殊荣。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指挥家余隆曾称赞“青岛大剧院音乐厅是世界顶尖级的,它真正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生活,对国家负责,对城市负责,对生活在这里的几代人负责。”
青岛大剧院运营中心经理张涛堪称大剧院的“老资格”,他见证了大剧院如何与观众共同成长,如何引导着青岛人的文化诉求和生活方式,如何一步步让高雅艺术走进青岛市民生活的过程。张涛介绍,“大剧院建成第一年,很多观众入场是为了见见大剧院。后来随着一流国际乐团音乐会、顶级芭蕾舞、明星演唱会、明星话剧等演出的举行,观众开始更多作为演出消费者进入大剧院。”他举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曾在2012、2019两度来到青岛,都是国际阵容,“两次来大剧院,成本一样,场次一样, 2019年五场《巴黎圣母院》的上座率是2012年的3倍。这个数据反映了青岛观众对高雅艺术需求及欣赏水平的提升,反映了青岛大剧院对市民艺术生活影响力的提升。” 过去的十年里,周末横跨城市东西,甚至从西海岸新区和高新区奔赴大剧院观看演出,已不是偶然的尝鲜之举,大剧院正在改变越来越多青岛人的生活“路线”,成为这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
十年来,大剧院坚持对高端演出的引进,也贯彻了国信集团对城市文化品位和格调的坚持。为让青岛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世界一流的艺术盛宴,大剧院把剧目的艺术品质放在首位,每年都甄选高端剧目参加大剧院艺术节演出,同时也用一流的演出逐步培养起一批一流的观众,对提升青岛城市艺术品味和艺术氛围意义重大。
在高雅音乐领域,大剧院邀请了泰斗级指挥家阿什肯纳齐、华人顶级音乐人谭盾、大提琴艺术家马友友、著名指挥家余隆、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歌唱家戴玉强、舞蹈家杨丽萍等中外艺术家来青演出;在演出团体领域,包括英国BBC爱乐乐团、俄罗斯爱乐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东方歌舞团等中外名团登台。在顶级演出领域,中央歌剧院歌剧《图兰朵》、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四世同堂》、杨丽萍大型现代舞剧《孔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茶馆》、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平凡的世界》、陈佩斯话剧《戏台》、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等国内经典作品备受观众欢迎,爱尔兰踢踏舞剧《大河之舞》、法国经典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韦伯版音乐剧《音乐之声》、英国原版音乐剧《人鬼情未了》等国外精品演出也提升了大剧院的艺术水准。
不仅是剧院挑选演出,演出也在挑选剧院。青岛大剧院能够源源不断吸引顶级演出入驻,说明剧院的硬件水准、舞台调控、宣传运营、市场容量都达到了演出的要求。国信集团把大剧院打造成了艺术文化“水塔”,持续供给市民精神需求,也彰显了青岛的文化时尚特色。即便芭蕾、交响乐等较为高冷的项目,在青岛也能屡创票房佳绩,这一方面说明了市民对高雅艺术的热爱持续增长,也说明了青岛大剧院对文化市场有针对性的培育喜见成效。文化市场的繁荣也使其商业价值日益受到市场的认同,近年来,大剧院不断吸引市场化企业积极进行商业赞助,在助力提升演出艺术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赞助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
国信集团一直以办百年老店的思维经营大剧院,也一直坚定地沿着“成就城市梦想”之路前行。在演出国内外优秀剧目的同时,青岛大剧院以传播主流文化,普及高雅艺术为己任,不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十年来,除成功引进 “市民音乐会”、“打开艺术之门”等保利院线优质演出品牌外,从2011年开始就自主创立了青岛大剧院艺术节、崂山艺术讲堂、周末艺术汇等文化艺术品牌。
“大剧院艺术节”作为城市综合性高端艺术盛会,每年吸引数万人次的观众感受艺术的熏陶,成为岛城文艺市民最为钟爱的文化品牌。艺术节贯彻了“五个一”主题:一部国外高水准的交响音乐会、一部国际艺术水准的歌剧(音乐剧)、一场国际艺术水准的合唱音乐会、一场管风琴音乐会、一场天骄音乐会,旨在充分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包括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云门舞集《水月》、谭盾《武侠三部曲》等都是在艺术节期间推出的精品巨献,满足了广大市民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提升艺术品位的愿望。
在公益领域,大剧院秉承国信集团对城市文化的责任感,贯彻“低票价、高品质”剧场宣言,陆续推出“亲民”的公益品牌,让更多青岛普通市民走进剧院,并通过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不断完善青岛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彰显青岛文化品格的一个窗口。
随着大剧院的发展,剧院所在的崂山区与大剧院合作推出了“崂山艺术讲堂”,这也是国信集团对“文化在地”的实践。讲堂开办九年来,邀请音乐、戏曲、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名家坐镇,通过讲座、评论、展演、互动等形式与普通市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广大艺术爱好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酣畅淋漓地感受艺术的陶冶,在地方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文化普及方面的影响不断扩大,发挥的作用日益深远,被誉为青岛版的“百家讲坛”。公益演出品牌“周末艺术汇”为岛城本土文艺院团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公益演出、讲座往往以十元低价面向市民,让更多市民走进高大上的大剧院,聆听名师大家解析艺术背后的故事。青岛国信文化体育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强表示,“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高雅文化并不高冷’,通过公益演出、艺术普及教育,剧院可以给青岛市民提供艺术盛宴,让市民大众真正理解懂得欣赏高雅艺术。另一方面,听讲座、看公益演出的观众未来也是我们其他演出的潜在观众,这些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为未来的高雅演出培育了市场,让城市文化得到了各个层面上的提升,这也是我们作为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长期的公益活动中,大剧院不再是一个经营场所,变成了演出信息、演出口碑的交流场所。据统计,大剧院十年间已经发展至十万会员,成为岛城高端演出的中坚力量。为了增加与市民的互动交流,大剧院组建了多个会员群,大多处于满群状态。这些会员群不仅是交流的渠道,也是捕捉观众兴趣的渠道,例如及时发现《声入人心》在会员中有强大的人气,大剧院抓住需求引进演出,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即便是疫情期间,大剧院也从会员群里注意到了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热度很高,为了满足会员需求,在剧院首轮放开部分座位之时就与上海歌舞团联系,使得青岛成为这部年度精品舞剧在上海之外首个出演城市。
十年来,大剧院的建设和发展也得到了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政府每年给予的稳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大剧院一直坚持高效、超值利用的原则,通过一场场高品质的演出,让政府对城市文化事业、市民文化生活的支持实实在在地落到了实处。
自2010开幕首演以来,青岛大剧院一路成长,影响力辐射至山东乃至华北,近几年更是成为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2013年在“第十届艺术节剧院建设与综合运营高峰论坛上”,青岛大剧院成功跻身“中国十大剧院”;2015年,青岛大剧院又跻身“中国剧场综合体活力十五强”、“中国音乐厅综合活力十强”两大榜单,成为榜单中唯一一个不属于省会和直辖市的获奖剧院。2017年,国信集团与保利院线合作方式由委托管理升级为成立合资公司,联合经营青岛大剧院。在两大实力东主的强强联手下,大剧院兼有了丰富的演出资源、灵活的项目开发、精准的档期选项,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据介绍,2019年大剧院引入的高端演出项目里,有32场演出是全场售罄的,其中包含大型舞蹈《孔雀之冬》、话剧《无人生还》、《吕思清音乐会》、实验剧场儿童剧《鳄鱼爱上长颈鹿》、先锋剧场开幕演出《驴得水》等,这是往年售罄项目的总和。大剧院在剧院运营、项目引进上对标国内前十名剧院,演出项目更时尚,更贴合市场需求。2019年青岛大剧院吸引29万观众入场,在保利院线系统70家剧院里,青岛大剧院取得增速第一名的出众业绩。进入2020年,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大剧院对入场观众人数进行了控制,但也没有阻挡住观众看剧的热情,一票难求的局面更是频频出现。
作为山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剧院,青岛大剧院秉承“专业水平高、管理标准高、服务品位高、经营水平高、社会形象高”的宗旨,一直致力于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高雅艺术的殿堂”。杨强表示,“未来大剧院将以演出运营为主体,开发艺术教育、艺术拓展服务等内容,全面打造艺术综合体。一方面,坚持‘高品位、高水准的中外高雅艺术’标准,将‘名家、名团、名作’‘引进来’,引流岛城文化时尚;另一方面,积极开拓行业市场,与国内外优质演出机构、演出团体搭建合作关系,将本土文化和城市形象‘推出去’。持续重磅打造‘大剧院艺术节’,深耕公共艺术普及,搭建艺术多元化展示平台,繁荣城市文化品牌,打造真正的城市艺术名片。”据杨强介绍,未来十年,大剧院有望实现剧目总数量、国际A类演出数量双翻番,实现剧目数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十年来,国信集团坚持剧院经营的高端、公益、品牌、创新,使得青岛大剧院在本土化探索、国际化视野两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铸就了城市文化高地。对于一个富有艺术和时尚内涵的城市来说,随着大剧院这个满载着高雅艺术普及和观众娱乐诉求的平台越办越好,也让市民更加期待与城市文化共生的下一个十年。
投稿:文体公司
编辑:王照宇
审核:徐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