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海底隧道全面通车
蛟龙潜黄海,天堑变通途。6月30日上午,我国公路重点建设项目,青岛胶州湾隧道竣工通车仪式在薛家岛洞口端隆重举行,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于11时19分宣布青岛胶州湾隧道通车,几辆中巴车、大客车等不同车型的车辆组成仪仗车队通过胶州湾隧道,标志胶州湾隧道正式通车,胶州湾隧道全长7.8公里,其中海域段4.095公里,驱车仅需10分钟便可穿越胶州湾岸,青(岛)黄(岛)不接历史被彻底打破。
胶州湾隧道工程是连接青岛市主城区与辅城的重要通道,南接黄岛区的薛家岛,北连青岛老市区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是我国大陆第一批开建的海底隧道。胶州湾隧道为双向6车道设计,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以三孔形式是穿越胶州湾海底。隧道主体最低处位于海平面以下82.8米,从开工到建成用时46个月。隧道工程于2007年8月正式开工,去年4月实现了全线贯通,其竣工通车对拉动青(岛)黄(岛)两地经济协调发展、缓解交通压力、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把青岛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期准备充分,工程“功课”做得足
从前期论证,到正式开工,胶州湾隧道用了23年时间。
早在1984年,青岛市政府就着手征集对胶州湾跨海通道建设的意见及方案。2003年,市政府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明确提出规划建设海底隧道的设想,并组织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国内顶尖专家多次进行论证。2004年10月,市政府召开市民听证会,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和肯定。随后,启动了隧道地质物探和隧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2006年1月,青岛胶州湾隧道项目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
工程获批后,全市上下要求尽快开工、早日圆梦的呼声非常强烈。国信集团围绕整体方案、前期设计和风险控制,本着“前期准备工作再怎么充分也不过分”的原则,排除干扰,聚精会神,全力把前期准备做深、做细、做实。先后邀请近20位两院院士和设计大师,多次进行专业咨询和研讨。18个月后,隧道工程才正式开工。正是因为前期准备工作扎实充分,隧道工程开工后,保持了施工的安全、健康、有序推进。
二、确保百年寿命,工程质量标准高
海底隧道施工,国内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依。国信集团组织参建单位和国内有关科研院所,编制了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土建施工《技术规范》,作为工程设计、施工标准。该规范在许多方面高于现有国家规范的标准,部分已被铁道部正在修编的新规范所采纳。
施工期间,建立了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检查和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监督检查的三级质量检查制度。为确保工程的百年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新材料、新工艺。在国内首次采用了C35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和C50耐久性模筑混凝土,以满足抗海水侵蚀的需要;首次采用多重防腐锚杆,为防腐提供了第一道防线,有效确保隧道使用寿命;首次运用新型防排水技术、工艺和材料,建成可维护防排水系统,提高了隧道防排水系统性能和后期维护的便利性。
在6月20日进行的胶州湾隧道工程交工验收中,经第三方专业权威机构长达8个月的质量检测,以及交工验收委员会现场严格检测,胶州湾隧道工程获得了99.03分高分,整个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级别。
三、强化风险管理,工程安全控制严
胶州湾隧道主体最深处在海平面以下82.8米,地质水文情况复杂,共穿越20余种岩石、18条地质断层,其中海域段13条,施工中极易发生塌方、涌水事故。国信集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确保了工程建设安全、有序推进。隧道开工以来,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开工之前,即对工程安全风险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提高安全风险控制管理水平。委托权威机构对工程进行了施工和运营期间的预评价,并通过了国家安监总局的专家评审。委托专业院校和设计单位,进行了胶州湾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总结出了本工程9大风险源及风险级别,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施工中,针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突水涌泥、坍塌,是海底隧道工程的最高风险。结合工程实际和科研课题成果,制定了严密科学的管控措施。实施了全程物探加地质钻孔、全程地质编录、服务隧道超前掘进、监控量测全方位观测、动态设计等一系列措施,确保防患于未然。配套使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凿岩台车等机械设备,减少现场作业人员,降低施工风险。
隧道开工以来,共有29段海域经探孔发现出水,最大探孔出水量达每分钟500立升。国信集团把注浆堵水作为海底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从方案的制定、设备和材料的选择、施做的步骤,到信息的报告程序,预先做了严密的部署和准备,顺利穿越所有出水断裂带。建成后的隧道,每天的渗水量只有4000立方米,明显优于同类隧道工程。
此外,成功探索出了在海域部分、超薄覆盖层、穿越破碎带和建筑群、主线与匝道形成的小间距,以及超大断面区域施工中的预加固、开挖支护等一整套工法,既确保了施工的安全,也为我国海底隧道施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四、以课题促科研,工程技术含量大
国信集团在广泛调研和借鉴国内外同类工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胶州湾隧道工程实际,于隧道开工前确立了防排水、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报等内容的22个科研课题,并委托国内权威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研究。科研课题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工程施工,提高了工程品质。
目前,隧道建设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申请发明专利共计14项,科技进步奖12项,发表论文110余篇。
五、攻坚克难,打造“创新隧道”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设施工的第二条海底隧道,胶州湾海底隧道从融资、建设到管理都体现出了创新精神,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创新隧道”。
建设创新-科技含量最高。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海底公路隧道,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共穿越18条断层(海域部分13条)。青岛国信集团公司牵头成立地质信息工作小组,实施了一系列预报措施,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物探地质预报手段,在探明地质情况的条件下把注浆堵水作为海底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在施工中,大量运用远程视频监控,多重防腐锚杆、C35高性能混凝土等新技术、新材料配合以国内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施工作业,实现了安全、质量和效率的统一。
管理创新-三合一项目法人。作为胶州湾隧道一体化负责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的项目法人单位,青岛国信集团成立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项目公司,全权负责隧道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全程参与工程前期论证、立项,建设期采购、施工管理,以及隧道开通后的运营和维护。在施工过程中,青岛国信集团公司采取“小业主,大社会”方式对项目进行管理,通过招标积极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参与。作为施工人员近3000人的重大工程,青岛国信集团公司的项目部仅有管理人员20名,却吸引到包括设计、监理、施工在内的近30家“国字号”团队参建。施工过程采取企业自检、政府监督、社会监管、业主管理四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保证工程进展。
融资创新-多渠道筹措资金。青岛国信集团充分发挥自身融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资本市场,发行15亿元企业债,申请8亿元的软贷款和技援贷款,使融资成本大幅降低。在项目设计环节,遵从“价值与功能匹配”的理念,在满足功能和保证质量前提下控制项目投资,避免浪费。在招标采购环节,投入力量进行广泛的市场询价,编制合理的投标控制价,既保证了质量,又控制了成本。在工程建设环节,通过动态优化设计,根据地质情况准确调整围岩级别,大幅节省了投资。预计实际投资控制在概算范围内,经过同口径对比分析,胶州湾隧道投资明显低于国内外同类工程。
青岛海底隧道的建成运营,充分体现了低碳、耐久、安全、经济的优势,为今后我国海底隧道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由世界隧道大国向隧道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